和你讀 — 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- kevinyamb
- 2022年8月2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2022年8月6日

前言:這是一本被所有文青朋友「藐」的書,拋開過份雞湯的用詞,以及令我非常燥底的寫作排序,阿德勒還是令我有不少啟發。故嘗試把筆記整理成(一)懶人包及(二)用地球話說一遍。(對阿德勒的理解,謹限於《被討厭的勇氣》)
懶人包
概括:解除個人煩惱達到與社會和諧生活即幸福
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
人可以改變,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可以被解決
解決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,就可以自由
自由(自願)為他人貢獻會產生貢獻感
貢獻感即是幸福
個人
不認同佛洛依德(決定論),心理創傷不存在
承認經歷,但經歷的意義由自我賦予(目的論)
如何賦予經歷意義,取決於生活形態(Life style,即世界觀、思考或行動的傾向)
生活形態可改變,所以經歷的意義亦可改變
人有追求理想狀態的傾向
自卑感有助追求理想狀態
自卑情結(優越情結及各種心理創傷)只是「人生謊言」由自我創造出來逃避與社會達到和諧的「人生任務」
社會
擺脫自我中心,建立社會意識,確立他人的存在
社會最小的單位是兩個人
人與人之間的理想關係是平等的橫向關係
作出課題分離,分清責任歸屬,否定向他人有認同需求,認同來自自我,有助建立橫向關係
在平等的橫向關係之下,自由(自主)地對他人作出貢獻,獲得貢獻感,即是幸福。
地球話
阿德勒認為「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」,人只要一存在就必然跟他人互動,所有「個人煩惱」其實都涉及他人的元素。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,就是能夠與社會和諧共處,為此首先要解開個人的「心結」,然後建立社會意識,學習如何跟他人共存。如果能夠自由地對他人提供貢獻,獲得貢獻感就能夠獲得幸福。
從個人開始
人可以改變->否定心理創傷->釐清「自卑感」與「自卑情結」
阿德勒認為,人在差不多十歲左右,就會因為國籍、文化、家庭等因素,產生自己的「生活形態(life style)即世界觀、思考或行動的傾向,也可理解成「賦予事物什麼意義」的態度,然後人就會根據「生活形態」作出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決定。然而「生活形態」是後天形成的,所以可以改變,既然「生活形態」可以改變,則人可以改變。
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創傷決定了人往後的人生,而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不存在。歷史上的確發生過,且對人亦產生了影響,但一段過去的「意義」是人賦予的,人可以改變,所以過去被賦予的「意義」可以改變,既然沒有一個意義固定的過去,就沒有決定往後人生的「心理創傷」。「心理創傷」的說法是一種「表面的因果律」,即「因為XXX所以XXX」的想法,當中忽略了賦予意義的步驟。例:「因為小時候被打,所以長大後有暴力傾向」,其實是「因為小時候被打,導致我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(賦予意義),變成長大後有暴力傾向。」如果改變「生活形態」可能是「因為小時候被打,令我明白被打的人的痛苦,知道打人是不對的(賦予意義),長大後更加討厭暴力。」
「自卑感」與「自卑情結」。人存在就會想進步,所以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,因此產生的「自卑感」是有益的,這樣的「自卑感」會推動人作出改變和努力。但如果是跟別人比較、沒有努力改變,長期處於「自卑感」就會變成「自卑情結」。
「自卑情結」同樣是一種「表面的因果律」,認為「因為A所以我才做不到B」,即「自卑情結」把自卑感當成藉口來使用,令自己不用面對改變,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,亦是一種逃避心態。阿德勒認為人之所以「討厭自己」是因為希望藉由「討厭自己」來迴避人際關係帶來的傷痛,只要討厭自己,放大自己的缺點,就能夠認為「因為我的XXX缺點所以我才交不到朋友」以此逃避人際關係,也為了持續逃避人際關係,更加不會作出改變。
「優越情結」是自卑情結的另一種展現形式,指人用「展現權威」來掩飾自卑,常見的情況有:炫耀自己認識有權勢之人、謊報學歷、收入、崇拜名牌、炫耀自己的功勞、過去的光環等,以為權威與自己結合,就能夠令別人覺得自己有價值。
「炫耀不幸」同樣是自卑情結的一種,想藉由炫耀不幸令自己變得特別,以不幸作為武器支配他人「因為這樣的不幸,所以你們要重視我(因此有價值)」但若以不幸獲得重視,就會令自己永遠處於不幸當中,因為一擺脫不幸,別人就不會重視自己,最後就會變成拒絕改變,同樣是一種逃避心態。既然「自卑情結」只是一種「表面的因果律」,認清自卑來源,改變「生活形態」賦予新的意義,就能夠將「自卑情結」變成「自卑感」,成為變得更好的推動力。
與他人共存
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是「社會意識(social interest)」,即把別人當成夥伴,並感到有自己的歸屬。為建立「社會意識」首先要理解與他人只應是「橫向關係」,作出「課題分離」,否認認同需求,最後學習作出貢獻。
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理想是「橫向關係」,即一種相互合作,不同卻平等的關係,其基礎是「沒有人是為別人而活的」,從自我中心的世界觀,轉為與他人共存的世界觀。
要達到「橫向關係」首先要作出「課題分離」。所謂「課題」以「這是誰的責任」來定義,「分離」即釐清責任歸屬後,不介入別人也不讓別人介入自己的課題。父母要求孩子讀書,是「縱向關係」(有上下之別)以為孩子是為了自己而活。同樣以為「令孩子讀書」是父母的責任,其實是搞混了「作為父母我有提供協助的責任」與「讀書的責任」,前者屬於父母,後者屬於孩子,畢竟讀書與否最後要承擔結果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。
課題分離之後,要如何與人相處呢?首先阿德勒否定認同需求,不同意人應該從別人的評價中定義自我價值。他認為批評與讚美都會加強認同需求,是一種「縱向關係」,「無論是糖果或鞭子,背後都是操控」。擺脫認同需求之後,人是自由的,但單純自由只說明了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還需要加上貢獻才能建立社會意義。
所謂「貢獻」即「藉由勞動(或行為)貢獻他人、參與共同體、實際感受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,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。」貢獻他人不是自我犧牲,為別人「犧牲自己」只是適應社會,一種認同需求罷了。所以貢獻不需要別人認同,甚或乎不需要別人知道,這種貢獻完全出於自由與主觀。而能夠感到貢獻感的時候,就是幸福的。
頭盔:
整本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以兩人對話的形式書寫,當中有大量重重複複、「換句話說」的內容,例如「人生謊言(即某些情結或逃避心態,例如工作狂,以忙作為藉口逃避家庭)」、「人生任務(工作、交友、戀愛,其實就是社會意義)略過不提。
阿德勒指的「社會意識」包含動物、植物、所有人類、甚至一切,較難以理解,不詳述。
最後又指人生本無意義,意義由每個當下決定,稱為「活在當下」,較難理解,略過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