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攝影「子非魚」

  • kevinyamb
  • 2022年7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22年7月31日


ree

記得大二那年,因為好奇心(與學分)選修了「莊子」。當時的我跟大部份哲學系新生一樣,中了邏輯毒,認為邏輯能解決所有哲學問題(邏輯很棒,但非萬能),所以在上「莊子」時,我舉手問問題都在質疑教授「論證呢?論證到底在哪裡?」而且覺得,所謂中國哲學都只是一堆故事和老生常談,根本不是哲學。


大三面對了不少人際關係上的挫折,又幸運地遇到林明照老師,他主要以「轉換觀點」的角度詮釋莊子,令我打開了一對大門,對人際互動也多了一些理解。


「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」


「濠梁之辯」我們在中學都學過,大概應該不少人跟我一樣,都覺得莊子根本是中二病小學雞,滿口詭辯,然而林明照老師說,重點在最後一句,徹底改變了我對這篇章的看法。


秋水篇的故事是這樣的:莊子和惠施在濠水(地名)的橋上散步。


莊子說:「從容出遊是魚的快樂。」

惠施問他:「你不是魚,怎麼知道魚的快樂?」

莊子反問:「你不是我,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?」

惠施再說:「我不是你,所以不知道你怎麼想的;同樣地,你也不是魚,所以不知道魚是怎麼想的。」


看到這裡大概就已經覺得惠施完勝。當代有位哲學家Thomas Nagel寫過一篇論文「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?」說明無論我們得到更多的物理訊息,都沒有可能讓我們知道身為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。一般人應該都和惠施持同一觀點,即我們不是魚,就不可能知道魚快不快樂,也間接提醒我們不要濫用同情心,面對朋友或他人之苦,常常急著說「我懂你的感受⋯⋯」其實根本不懂,只是自以為是。但這不是要接受一個嚴重的結論嗎?就是「人與人永遠無法互相了解」。


故事還未完,莊子接著說:「讓我們回到問題的開始,你問我『怎麼知道的』,就是已經知道我知道了嘛。我告訴你,我是在壕梁上面知道的!」小學雞確認,惠施問「你怎麼知道」莊子把「怎麼」偷換成「如何(how)」,然後回答「我在這裡知道!」故事就結束了(莊子慣常的寫作手法),但憑想像,也可得知惠施聽到莊子的說法,應該翻白眼翻到後腦了吧。


「在這裡」的重要性


那為什麼老師說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「我是在壕梁上面知道的!」呢?陳鼓應教授扼要地指出,莊子重視的根本不是知識論上的「知不知道」的問題,而是一種美學上的「移情作用」。


移情英文是empathy,也可解同理心。有人說同情心(sympathy)和同理心(empathy)的差異在於,當一個憂鬱的人把自己關在地牢,有同情心的人會打開地牢的門說「你這裡真的很黑,我很關心你,我很難過,你的感受我都懂。」啪,然後就關門走了。有同理心的人則會走入地牢,坐在憂鬱的人旁邊,願意跟他一起置身於黑暗中。又有研究指愛讀小說的人同理心都比較強,因為更能想像別人的感受。同情心可能只是一箱情願,同理心則是關於想像、理解的能力。


試想像我們坐在公園,你跟旁邊的哲學系朋友說「你看,那些小朋友多開心。」,然後他回你「子非小朋友,安知小朋友之樂?」你會多無奈。一來小朋友沒有理由要騙我們,二來我們都曾經是小朋友,都記得在公園玩樂的開心,三來 —— 我們在這裡啊!


大量心靈雞湯叫我們活在當下,但不理今天是否還有未完成的工作,躺在家裡看10個小時ig來逃避大概不是活在當下;明明說好要減肥,失控狂吃炸雞,然後內疚不已,應該也不是活在當下,不如說是「縱慾」。活在當下應該更接近合理分清事情緩急輕重,十年後的擔憂不要放在今日來面對,也分清責任歸屬「這工作不屬於我」「這情緒不屬於我」「這是別人的人生」,將焦點放在自己正在面對的生活上。


現代人大概都失去了「在這裡」的能力,焦慮、手機都令我們無法專注。我有一個朋友,只要你發訊息給他,他都回很快,但面對面吃飯時,卻永遠無法專注地聊天,總是拿著手機,我就用訊息跟他說「我在你對面」,他很快就有反應了。


「在這裡」需要專注,需要排除雜念,也需要感受當刻的一切,風、陽光、小朋友的笑聲、同行朋友的心情等等都是。而不在公園這個場域就很難體會小朋友的感受,既然沒有這些感受,就很難同理說「我知道這些小朋友在公園是開心的」,看影片、照片、小說家的描述,都只是盡量重現,必有大量流失。或者就是創作成另一個故事。所以莊子說「我是在壕梁上面知道的」就是表示他跟魚在同一個地方,感受著同樣的陽光和空氣,他同理魚的感受。而不在壕梁就很難了。


攝影師沼田元氣說「拍小孩要變成小孩,拍少女要變成少女,拍狗要變成狗!」我們不可能真的變回小孩,也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(或物種),但只要願意走進某些場域,專注地體會、發揮想像力和用心理解,就能夠更加貼近別人的內心。


如果攝影有什麼意義,大概就是令生命沒有那麼孤單吧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